展览介绍
对于中国当代陶瓷的艺术语境,如用几句话来加以分析表述无疑是困难的。或许将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个体梳理出系列性的呈现,可能会从中得到较为感性和直接的总体印象。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罗列了璟通艺术中心十五年来策划的“天工。文心、瓷緣、象外、惜之如土一而再。再而三、瓷语新承、瓷象东方、瓷韵墨色等”二十四个展览。参加的各个类别的艺术家有“张松茂、周国桢、王锡良、白磊、白明、刘正、张国君、熊开波、大泽人、杨起、唐承华、陈向东、张岚军”,再到今天“读瓷。当代陶瓷艺术——傅申陆蓉之陈强肖谷四人展”。我们一路“品读”着以上的各个展览主题和参展艺术家,他们聚集在璟通艺术中心,我们发现这是当代陶瓷艺术的璟通现象。
当陶瓷为之器,并成为实用器皿的时候,她的“前世今生”随着时代的变化产生了不同的审美趋向。“器物载道”是无形的“道”依存于有型的器物才能得以显现,这样就“器而近乎道,道器合一”而存在。艺文之道与匠人之技共同赋予了陶瓷艺术长久的生命力。所以,“器之道”核心是人,在于与之生发和共鸣的人。
宋以来,艺文、士夫的精英文化一直影响着陶瓷审美的主流形态,从民间走向了皇家庙堂。“汝钧官哥定”宋官窑的釉色魅力,成了传统陶瓷视觉审美标准化的定制。“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是人们对宋代五大窑瓷器珍贵程度的统称。一直到元明清三代陶瓷的价值取向,始终延续了宋代陶瓷重视釉色的表象审美,还是站在匠技结合、工艺为上的基础上,没有艺文士夫阶层直接参与陶瓷艺术创作。“璟通艺术中心”在这十几年来,让各个门类的艺术家直接参与陶瓷艺术的二度创作。通过跨界的艺术嫁接,把传统视觉审美意义上的工艺品,转换成有当代美学体系的陶瓷艺术品。“璟通现象”具有很强的陶瓷艺术当代性特征,她突破了传统陶瓷器皿的陈设局限,把架上绘画、装置艺术、当代雕塑三合为一。强调了她的视觉艺术上的可读性,同时,把“读瓷”成为追求当代陶瓷艺术人文精神内涵的目标高度。这就是“当代陶瓷艺术的璟通现象”!
展开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