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皴”袁慧莉个展

8.0

展览时间:

2021-03-06 - 2021-05-08

展览城市:

台北市

展览机构:

耿画廊

展览地址:

台北市114内湖区瑞光路548巷15号1楼

展览作品

暂无作品

展览介绍
2021年开春第一档,耿画廊将于地下一楼展厅,推出袁慧莉历经四年苦心孤诣完成的《隐身皴》新作个展。

「皴法」是中国水墨画中最重要的造型元素,也是现代水墨画运动革新中主诉对象,皴法从古典水墨的笔墨技法到现代水墨强调物性肌理,还能如何再推进其形式意涵? 此次袁慧莉以「皴法」为题,将展示其花费十馀年深入思考的创作成果。

袁慧莉认为,从格物致理的五代宋朝,发展到侧重笔墨意趣的元明清,乃至现代水墨画新技法下的皴法,不论其型态笔墨变化如何,不论形似或不似,皴法的符徵或符旨,被指涉于或附属于自然山石肌理的形意语法范畴,历来并不曾改变,也就是说,皴法未曾被独立地观看。

同时,袁慧莉从女性主体意识出发,观察到中国山水画是以男性主体为主所建构的历史,女性画家往往依附在男性主导的水墨论述与形意体系中,这个体系向来欠缺女性主体意识自身发展的形意语境。

那麽如何置入女性主体意识于皴法中?并且改变原本皴法只作为指涉自然的形意诠释规律?这两个提问促使她十馀年来不断透过《太虚》系列、《类山水》系列进行探索研究,最终在《袁氏皴谱》完成她所追索的答案。

饶富意味的是,这样的追索过程与袁慧莉个人生命的历程紧紧扣合,她将自己在情感上的经历与对历史的叩问结合。《类山水》(原名《太虚》系列)的发生,正是源于2007年个人情感上的极大挫折,促使她投身于山水画的自我疗癒之中。然而,当她发现过往水墨既有的皴法点线造形与诠释语法,与其个人内在情绪的抒发,有著极大差距与隔阂,无法真实传达自身内在感觉时,她开始思索如何将那些饱胀的情绪转化为点线,使思念如丝线缠绕编织、借点寓泪、借线燃烧内心的纠结、怒火…甚至因忧恼而致心律不整,到医院检查看到高高低低的心电图,也被她化为「心律皴」,《类山水》画中那看似山谷的造型,其实隐喻的正是个人身体的情绪反应。可以说,《类山水》的皴法造型,是不可见的心理肌理被她显现为可见的情绪皴法。

袁慧莉在不断透过《太虚系列》、《类山水》系列自我治疗的十馀年时间,她将各种情绪转化为各式点线皴法,最后挑选其中三十二式造型集结成《袁氏皴谱》。《袁氏皴谱》挪用《芥子园画谱.山石谱》形式,进行图文颠覆,打破传统皴法家派的法则规律,以女性阴性书写建构当代新的皴法诠释。将女性主体置入其中,透过「皴法」的形意变异,改变历史修辞,完成另一项山水画语言的当代转化。

此次展场除将展示《袁氏皴谱》二十件全开原作,并以原作艺术微喷成小尺幅的《袁氏皴谱》版画线装书,而每一版次的线装书中均附有一件小尺幅的《类山水》原作。

袁慧莉早自1992年便已开始从水墨的材质物性出发,发展出《孤山水》的拼组块状结构风格,本展中,她延续此风格,提出几件过去未曾使用在油画布上的《势山水》拼贴新作,以作为《类山水》块状结构创作脉络的对照。《势山水》以无目的且自由的笔墨涂鸦,彰显出宣纸自身物性的墨色肌理,再将宣纸撕成断片,重新拼组成看似山水的块状结构,这些原本无目的肌理因此转变成皴块。她以块片模件拼组的创作方式,是为了寻找「自由」与「控制」两种不同力场的拮抗关係,这种差异并置的拮抗关係,使得皴块墨色断片之间产生某种难以言喻的内在之势。

袁慧莉喜欢利用差异并置的拮抗关係,製造连续与不连续之间的暧昧结构,《类山水》作品延续其一贯块状拼组的创作方式,但不同于墨块分离的《势山水》,繁複重色的《类山水》则是将各式差异的皴块并置佈局,这种「差异并置」的块状皴结构,使画面具有混杂而多元的样貌,也迥异于传统山水画常以统一调性皴法整合画面的运用方式。袁慧莉认为,传统封建帝国时代下的山水画,习惯以单一皴法营造统一和谐的理想感,而《类山水》运用差异皴块并置的混杂样式,则反应了当代多元混杂、众声杂沓的世界样态。因此,她进一步提出一件动态影像作品《类山水PS.早春图》,藉挪用最能代表帝国图像的宋代郭熙《早春图》,以《类山水》的杂多皴块造形,覆盖原本象徵帝国图像的山石皴法,以差异性取代原本一致性的皴法规律,不仅象徵时代的变异,也隐喻女性语法对传统语法的换置。

袁慧莉提出「差异并置」的美学观,也显示在《类山水》的命名上,「类(THEY)」源自《山海经.南山经第一》中的「类兽」之名,「类兽」像人又似狸猫,雌雄同体,暧昧难明,超越了性别二分亦超越情爱的纠结。2019年《韦伯字典》宣布「THEY」可作为单数与複数使用,用以指称超越男女二元性别为自我认同者。对袁慧莉而言,这与其作品「去中心」、「非二元」、「是亦非是」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类兽」与「THEY」皆带有差异并置的特质,在暧昧未明的样态中反覆辩证的状态。

此次「隐身皴」个展中,袁慧莉透过「皴法」这一议题,巧妙地藉著水墨艺术中最基础且最模件化的技法,自绵延传承的水墨脉络中撬开小孔,鑽入其中进行颠覆。在与水墨历史的对话间,袁慧莉以女性视角作为路径、以《袁氏皴谱》、《类山水》的形意重构为方法、以「差异并置」的美学为概念、以块状模件拼贴重组为生产模态,出入情绪与物性之间,穿梭于古今辩证之间,跳出过往水墨画论述的窠臼,展现当代的创新思维。展名「隐身皴」虽名「隐身」,却于皴块形意中揭示艺术家主体的存在,虽隐实显,不以具体身体现身,但其身影魂魄却隐于其中。
... 展开
艺术家
主办单位
耿画廊(台北)
艺术家
( 责任编辑:孙卉 )
评论
发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