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澳门基金会主办之澳门青年艺术家推广计划:“非虚构:女神、乡愁与住冬地──张可作品展”将于2022年5月13日(星期五)下午6时30分在澳门教科文中心展览厅揭幕,展出张可围绕“女神”、“乡愁”与“住冬地”三个主题而创作的综合材料作品逾百件,并出版同名专集,收录了艺术家林江泉的专论和策展人高远的评论。张可是澳门青年艺术家推广计划第8位艺术家。
张可,1991年出生。祖籍广东普宁。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实验艺术)、广州美术学院教师。师从徐冰、邱志杰。曾于澳门举办个展“纯真百科”(全艺社,2016)、“与父书”(全艺社,2019)、“爱情与其他魔鬼”(创意空间,2020),曾两度获得知名当代艺术奖项──杰出亚洲艺术奖Top30(SovereignAsianArtPrize),作品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澳门艺术博物馆收藏。
张可祖籍潮汕,长于广东,求学于京渝,工作、生活于大湾区之间。在生活中,因教育经历、文化和乡土背景,她数次成为“移民”,因而提出这样的问题──怎样定义“移民”?是出生地、语言、饮食、文化背景、护照亦或是宗教、信仰?在今次展览中,张可将老物件、方言和诗歌从堆砌的过去和日常中重新挖掘,通过挪用、重组和嫁接的方式移植到展览空间──作者以个人的、微小的、离散的记忆讲述了她的家族故事,是红色记忆、潮人流徙和殖民历史的混杂体──但个人的历史,并不是单一的事情,而是交织着地理、政治、历史和他人的故事。《女神》展现了新中国的一种新女性形象:社会的建设者──现实和理想中的“花木兰”;《乡愁》将潮人“过番”的历史、亲人的命运与记忆串联起来;《住冬地》则讲述的是澳门之于张可的意义──因而,她将此展览命名为“非虚构”。展览中的作品并未回答最初的疑问──“如何定义移民?”反而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今天,在这个城市中,什么是‘本土’?它是否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外衣?”抵达、告别、离乡、怀旧、思乡、归属──任何一个中国人的家族流徙都是一篇史诗,而由此建构的身分和归属更是复杂多层的,关于“本土”与“移民”的论述已经涉及到今天澳门这个全球化的中国城市中的每一个人。
为配合是次展览举行,澳门基金会将于5月14日(星期六)下午2时30分在澳门教科文中心举行“艺术交流工作坊”,内容包括由策展人高远带来的专题讲座“叠层时空──艺术展览中的跨时空体验”及展览作者张可带来的木板烙画工作坊。活动约2.5小时,费用全免,对象为18岁或以上人士,名额有限,欢迎报名参加,5月12日下午5时截止报名,若报名人数超出名额将进行抽签。详情请于办公时间内致电87950914/87950915。
展览日期至5月24日,每日上午10时至下午7时,在澳门新口岸宋玉生广场澳门教科文中心展览厅及多功能厅展出,免收门票,欢迎有兴趣人士前往参观欣赏。如有查询,欢迎联络澳门基金会教科文中心,电话:28727066,电邮:unesco_info@fm.org.mo。 ... 展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