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王易罡绘画的造型维度
作者:Andrea B. Del Guercio,意大利著名艺术评论家,布拉雷美术学院教授。
翻译:张鹿鸣 历沛琳
在意大利与王易罡这批精彩的作品相遇,它们 "讲述 "了王易罡在过去十年中的创作发展,让我对艺术家和他生活的那片土地(中国北方辽宁省)进行了一次批判性的反思。
与易罡的交流是在一次国际论坛的讨论中,有几种声音,旨在分析不同年代之间的艺术状况,我相信在今天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克服西方和东方之间,地球的北方和南方之间的差异。与他的另几次见面也是通过讨论一些问题,以及拜访他的工作室,讨论的主题都与王易罡的作品有直接关系,他向我展示出一种全新的基于平衡的艺术表现维度,这种平衡是在当代文化中每一位创作者都会面临的问题。
在这些前提下,我越发可以理解了他的创作与生活是处于一种完全和谐的关系中,持续关注他作品的发展,研究他这些年的展览和参与的文化活动,艺术家在建立自身的文化维度,通过社交媒体对生活和社会进行反思的记录。实际上,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不同的,我们的工作只是在这不同的每一天当中留下意外的相遇。王易罡的日常生活与创作通过网络渠道进行创造性的传播,规避了大流行病传播所带来的现实隔离,他不同时期的作品,常常连接他个人的生命状态, 伴随着个人和集体之间细腻的情感,同时又具有批判性的思考。"一幅折磨我到死的画!"。一件让人疯狂的作品!一个分手后的女友曾经骂我:“你以为你很会画画吗?我根本就看不懂! 我只看到了紧张和暴力,混乱和焦虑。”我说:“你看的都对啊。”
我们不能忽视这些他发表在微信朋友圈里内容的内在价值,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艺术家的艺术态度。实质上,艺术家通过各种平台推进和延续了我们对其艺术和文化理论性和批判性的理解。但是,我们不得不说艺术作品的 "触觉 "和 "视觉 "之间的关系对艺术家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体验,而不是通过与作品 "相距甚远 "的短暂维度;观者可以频繁的通过书籍或显示屏在互联网上观看展览文化,这其实是一种很危险的体验。对艺术作品的理解需要通过“知识”经验及我们的感官和情感来 "占有 "作品。视觉艺术所使用的材料的重量、尺寸与空间之间都在发生关系,艺术家,观众,收藏家也都在定义一件艺术作品价值的时候发生作用。
"触觉 "和 "嗅觉 "在王易罡的绘画中发挥了根本性的作用,他的内容和色彩溢出画框,超越了画布本身的空间,成为一个不断被打破的过程,是作品很重要的核心部分,保持着视觉上的新鲜感和力量。如果我们想理解艺术家为什么会如此自由的表达,首先我们要知道作品中的经验维度,艺术家为什么要这样做,作品是在哪里诞生,以及如何被完成的。
他的工作室四周被坚固的高墙环绕,这个墙体作为一个标志,隔离了室内外的空间,工作室与一个精致的生活空间共存,有很多绿植和一个小鱼塘。我们看到的这些作品都诞生在这个巨大的工作室里,这个空间让我们感觉失去重心,以至于接近一种虚无的真空的情绪状态;这让艺术家可以将自我还原到一种心理和生理上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工作室有一面玻璃墙,玻璃墙对于“景观”和功能来说都不是最重要的,它更趋向于对于空间深度的扩展。很多工业尺寸的油漆罐,整齐的堆叠在地上,已经完成了的、不同大小的绘画作品则沿着墙壁堆放着。 工作室中心有一个"四边形 "的区域被空置出来,在创作过程中,一切都将在这个区域内展开;这类似于一个拳击台,一个斗争和对抗的场所,绳索从房梁上悬挂,我们可以感觉到它被王易罡在工作中注入的能量所浸染。无声的见证者永远是那双工作鞋,它为艺术家的身体提供了创造的工具,此刻,我突然明白,具有表现力的色彩,不一定是可描述性的颜色,允许它充分的蔓延,融入,混淆。
在这个非物质性的地方,“绘画作为绘画的主体”,“作品的作品”诞生了。没有不响应白色的黄色,不跟随蓝色的红色,不被绿色沾染的黑色。一个理想的“调色板”在不断运动中无限期地产生前所未有的画面,而色彩在视觉的操控下,属性变得越发模糊。“蓝色清晰几乎是白色” 、'冷朱红色'、威尼斯红'、浅钴紫'、'黄赭色'、'镉粉朱红色'、象牙黑'、'群青'。每个身份都失去了其一部分独立性,通过相互渗透获得价值,去“记录”瞬间的情绪状态, “颜色有助于表达光,不是作为一种物理现象的光,而是唯一真正存在的光,艺术家大脑的光”。
从那个几何形状构成的建筑空间里,产生了这些绘画作品,作品中的规则、任务和功能被取消,向世界证明艺术作为情感的 "源泉",是思想图像的转换器,是边界的延伸。作为连接我们每个人内心和外部的窗口,王易罡的作品最终可以随着时间的发展而被感知,它是单一的,也是连续的,他像一个万花筒,饱含着那些不可阻挡的情感。 ... 展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