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出家”郑云瀚个展

8.0

展览时间:

2022-06-18 - 2022-07-31

开幕时间:

2022-06-18 15:00-18:00

展览城市:

成都

展览机构:

千高原艺术空间

展览地址:

成都市高新区天府一街699号铁像寺水街南区3-5号(临盛邦街)

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人生的愿望大多如此。”——钱钟书《围城》

这是一个关于人在逆境中的展览,起因是2020年武汉疫情封城,郑云瀚在中国传统节日的准备中,被滞留在家。情绪异常低落、无助。等待解封的心情,和身体一样慵懒,又期盼着奇迹发生。微信的问候和电话,都逐渐在日常生活的需要中,淡漠了。

我无意中拨通了他的电话,他没说太多,但当他提到在武汉,我知道那些在微信朋友圈传递的负能量和影像,切实地发生在我的朋友身上,也才开始意识到,人的情绪可以如此低沉。

又过了几天,我劝他开始创作,别浪费了时间,他只模糊的应承了。

又过了几天,郑云瀚说他有了一些拍摄影像的想法。

我说你去做,不要告诉我。

直到我收到他发来的影像。

“坚持不是为了追求结果,因为生活,本该如此”——郑云瀚 2020.03.27

“在武汉上空飞翔”——郑云瀚 2020.03.31

“一花一世界,一夜一枯荣”——郑云瀚 2020.04.08

“窗外的自由”——郑云瀚 2020.04.08

过了一阵子,武汉解封了。郑云瀚发来几幅画作,《防盗门》、《老铁锅》、《梅林午餐肉》、《钢琴》,在画布上,有着具体的空间痕迹,用水泥创作的,一些恒久被封禁在空间中的——日常物件,处于同一个绘画限定的,平面空间和尺度中。

2020年8月间,他再次发来创作过程中的绘画作品图,是他记忆复苏的时刻,那些陪伴他封禁的物件和空间,开始有了情感上的联系。绘画是相对平面化的,这和他长期使用三维软件,与建筑内部空间打交道有关。绘画中的立体和透视关系,被郑云瀚用一种工具化的、图示化的方式替代。明暗面的表达,被他用刮水泥的方式处理。画面中的物件逐渐还原其尺度,更多日常物件:床、椅子、暖壶、大衣柜……郑云瀚在探索绘画和日常的关系,记忆和感受的关系,媒介和认知的关系,最终回到个体承载的空间,空间中的一切,都成为艺术家观察的对象。

长久的相处,是相对的凝视。

两年的时间,一晃就过去了。这两年来,我关心的是机器取代人,是未来经济上的断裂,是人如何再次相聚和相处。但最重要的,应该还是记忆,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信息丰饶的世界中,一切也可能没有存在过。首先是时间上经常的混为一谈,去年的事可能发生在前年。其次是事件快速替换着群体的注意力,这一个月发生的,可能覆盖所有发生过的事件。在疫情的第三年,回望郑云瀚的创作,也才有了某种客体化的平静和安宁,作品综合物质、时间和事件的张力,有光晕,这大抵来自经历时间的永恒感。希望能与我们共有的时光和时代同在。

《在家/出家》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每天都会发生的动作,在某些特殊时期,也需要经历一些时刻,被延长为无助和焦灼的情绪,进而发展出不可能中的可能。

在家未必是修行,出家未必了尘缘。(文:李振华)
... 展开
学术主持
李振华
展览备注
出品:千高原艺术空间

作品媒介:绘画、影像
评论
发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