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序言
周庆富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承办的“时代新象—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第五届院展”在中国工艺美术馆隆重开幕。
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自 2004 年成立以来,自觉遵循党的文艺方针政策,以“正大气象、温柔敦厚、中和为美、时代创新”为建院宗旨,注重学术传承与发展,创作时代艺术精品,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研究、艺术教育、艺术创作、艺术评论四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中不断发展壮大。国画院的学术方位,可以追溯到 70 年前中国民族美术研究所的成立。黄宾虹、王朝闻等老一辈艺术大家与理论大家立足于中国绘画史与绘画理论研究,提出了“中国绘画创作技术研究和组织画师开展创作活动”的理念,为今天国画院的发展打下学术基础。国画院在郭怡孮、田黎明、牛克诚三任院长的带领下,承袭美术研究所的学术文脉,以精研理论滋养艺术实践,以“双扎根”的体验与感悟贴近时代脉搏,用真挚心灵与鲜活语言描绘不愧于时代的艺术精品,特别是在重大题材美术方面创作出众多的国画力作。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以丰厚的学术修养、深刻的艺术思考、精湛的艺术语言、突出的艺术成绩,把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打造成了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中国画创作研究机构。
国画院成立至今,已先后举办了“正大气象”“时代心象”“澄怀味象”和“时代印迹”四届院展。“时代新象—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第五届院展”从 2022 年春季开始筹备,历经一年多,得与广大观众见面。本届院展不仅涵盖了国画院 41 位在职和退休艺术家近年创作的精品力作,同时也展出了 110 余位历届特聘创作研究员和部分特邀画家的实力佳构。这些特聘创作研究员和特邀画家均为当前国内各大著名艺术机构从事中国画创作的代表性艺术家,其鲜明的艺术风格广为学界认可。可以说,“时代新象—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第五届院展”是当代中国画创作面貌的集中展示。
本次展览主题“时代新象”,紧扣时代脉搏,力求在新时代弘扬中国画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彰显出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生命力。这既是对前四届院展学术主题的延承,又以开放包容的视野,预示着中国画艺术创作持续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作为本次展览的系列活动之一,“新时代中国画创作论坛”已于 2022 年 12 月 27 日、 28 日在线上成功举办,70 余位在国内外卓有影响力的著名艺术家参与论坛,围绕“文脉传承”“多维建构”及“跨界融合”议题,深入探讨了中国画的精神本源、创新发展途径、中国画创作的时代活力等重要问题,被艺术界、文化界、教育界诸领域广泛传播,激发了中国画坛对于创作问题的深入思考,从创作视野促进了对于“时代新象”的广泛理解。
清代石涛说 :“笔墨当随时代。”时代不同,艺术的表现形式自然不同。从中国绘画史看,唐代人物走兽画的繁荣,五代、北宋山水画的崛起,南宋院体画的流行,元代文人画的大兴,明代绘画的重返晋唐宋元,清代四王的摹古及四僧的创新,近代的中西融汇等等,都与其时代背景相关联。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把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时代新象”实际是对于新时代精神气象的现实感受与笔墨书写,它体现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第五届院展那一幅幅作品中,让我们期待它的精彩展现!
是为序。
前言
牛克诚
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院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成立至今已近二十个春秋。2004 年在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先 生倡议并组织实施下,一个集中国画、油画、雕塑等美术门类的综合创研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正式成立。创建之初,王文章院长为美术创作院确立了“正大气象、温柔敦厚、中 和为美、时代创新”的建院宗旨,熔铸了精神气格、人生修为、美学品质及创新发展理念,引领国画院历经“美术创作院”“中国画院”“国画院”,从 21 世纪初一路走来并日渐兴盛。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研究、艺术教育、艺术创作、艺术评论四位一体的学术布局与氛围中,在首任院长郭怡孮先生、第二任院长田黎明先生,以及国画院领导班子及学术委员会带领下,全体艺术家牢记使命、
积极进取、传承文脉、开拓创新,将国画院打造成为当代中国美术界卓有影响的中国画创研机构。 如今,国画院以“双扎根”走进时代深处,以主题性创作拓展表现空间,以论坛平台促进理论思考,以同仁赏评激发艺术语言精进,以艺术实践服务当代中国社会,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立足时代,情系家国,理论与实践双修,艺术与境界并进,以笔当歌,不断谱写新的艺术篇章。
院展是国画院阶段性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示,2007 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美术创作院承办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院展”首届展览在中国美术馆隆重举办,又于 2010 年、2014年、2018 年由国画院承办相继举办第二、三、四届,即将迎来第五届院展。展览以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全体画家为创作主体,并邀请国画院特聘创作研究员及国内创研机构代表性国画家参展,260 余幅作品汇集 2023 年初春的北京,和光同辉,精彩焕耀,展现出当今中国画的整体创作面貌。
历届院展的展览主题高度概括了每一届展览的学术追求、题材风格及思想境界,每届院展的精神风范由此在时代长河中留下清晰印迹。首届院展主题“正大气象”以大画面、大视野、大旨趣、大意境体现出艺术家承续绵延千年的绘画传统,吞吐八荒、纵横古今的精神气度,立足发展前进的当代中国,用绘画的艺术方式描绘着当代变化的万千气象 ;体现出当代中国画家将当下体验与民族 文化传统相衔接,将个人感受与民族振兴伟业相联结的艺术良知与使命意识(王文章“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首届院展”前言)。第二届院展主题为“时代心象”,旨在以自身艺术表现反映当代社会进步中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精神世界的变化和生活状态的演变,以及当代中国画技法的传承与创新 ;体现出国画院深深根植本体基础之上的鸿朗博大的审美追求和继承传统、不断探索、笔墨当随时代的创作追求(王文章“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第二届院展”前言)。第三届院展的主题“澄怀味象”以静心的境界、清澈的胸怀,体味笔墨“味外之旨”与“明心见性”的审美品格,浸透着每位画家的内心,向着高尚的目标前行,以文史哲为基础,以生活为气象,面朝人生境界,用纯净的心性与笔墨的气韵感怀属于时代的审美理想 ;以文化自觉和艺术语言的洁净,感受时代强音,领悟中国人的美德与情操,把平凡中的自然与纯净的心灵化作笔墨的品格(田黎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第三届院展”前言)。第四届院展的主题“时代印迹”,说明了改革开放的 40 年是怎样深刻地影响中国当代美术的面貌和性状,隆隆走过的时代身躯怎样在美术创作领域留下它不可磨灭的印迹,美术创作又怎样参与其中,推波助澜,留下徐徐展开的时代画卷(韩子勇“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第四届院展”前言)。 “象”与“时代”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历届院展主题的核心内容,它以强烈而鲜明的精神性与时代性,塑造出历届院展的内蕴品质与时代风貌。“象”这个中国哲学古老命题,凝练了一种有别于语言的图像式认知与思维,表述着作为对象存在的现实世界具有生命内涵的精神性显现,同时也因其可视性与可感性而进入主体的感知世界成为心中意象。“时代”标示着社会历史发展与当下的时空坐标,它为“象”的呈现铺垫出在时间长轴中的当代底色。“时代”不同“象”亦不同。“时代新象”既体现为新时代我国社会全方位的时代风貌,也体现为这一社会现实映现在艺术家心中所形成的审美意象,以及由此创作产生的画面物象、绘画形态及精神气质。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即“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民族复兴这一时代主题,聚集起全中国人民的奋斗之志,举国上下各领域以及民众的生产、生活,社会的事物、场景等都勃发出朝气、昂扬、磅礴的精神气象 ;它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气象,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和煦春风,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雍容气度。新时代的精神气象洋溢于社会生活的丰富景象之中,新场景、新生活、新业态、新景观、新作为、新创造、新伟业,汇聚为时代奋进的恢宏史诗,凝结为诉诸视觉又超乎视觉的精神图式,在主客体交融中升华为艺术家的时代心象,表现为艺术家笔下的中国画新图像及新境界。
艺术家与时代及现实存在的统一性,是感知与创造时代心象的基础。现实社会景象是客观存在,意象是艺术家立足时代感受生活的精神再造。新时代的中国画家把自己的艺术理想及艺术实践融入时代,融入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自觉地担当起为时代讴歌、为人民写照的历史责任。新时代的中国画家是时代精神的敏锐体验者与感受者,与时代同行,走进生活深处,贴近人民情感,将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灌注到中国画的画面形象之中,用笔墨图像记录时代发展,彰显时代精神。新时代的社会、人文、民生、科技、生态的多姿多彩,极大地扩展了中国画的题材表现空间,展现出世界的多样性与内心情感的丰富性。锦绣河山、日常生活、生产建设、科技创新、生态文明、人民史诗、
中国故事等成为画家笔下的新形象,现实主义体现出永恒的精神魅力。特别是,中国画家以饱满的创作热情投入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及项目,融入新时代的历史情怀与现实情感,将小我融入大我的体认与感受之中,回应着时代召唤与人民心声 , 题材、内容、形象、叙事等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丰富了中国画的审美形态,创造出中国画新意象,展现出新时代的中国形象、中国表情。
新时代的精神气象催生了中国画的各种新观念、新技法、新手段、新形式,中国画的语言形态映现着新时代的精神意态。它既体现为传统文化基因在当代焕发出生命新形态,在人物、山水、花鸟画领域重温传统经典,让中国画的传统话语体系及表现规律在新时代得到重新阐扬,意象造型、笔墨结构、写意精神等中国画的本体内核在新时代实现再生长 ;萎靡、颓废、酸腐趣味被摈弃,中和、充实、高华、雍容的中华美学精神得到发扬光大。也体现为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与时代场景中陶冶笔墨,鲜活的现场感受、普通大众的审美趣味、人民性的情感体验滋润着中国画的笔墨表现 ;海量的视觉资源、智能的图像技术、现代的展陈方式及视觉方式等塑造中国画的新形态 ;造型、色彩、
构成、媒材等方面的探索拓展了中国画的表现边界,提升了中国画的艺术感染力 ;工笔、彩墨、水墨等语言方式的创新,促进了中国画新图式的建构及语言精神功能的拓展 ;中国画内部的工笔与意笔之间,中国画与油画、版画等其他绘画之间,以及与雕塑、装置、影像等之间实现跨界融合,在交叉互鉴中实现新发展 ;借助网络、人工智能、数字技术、虚拟现实、大数据、新媒体等技术力量创新内容生产,提升艺术表现力,增强作品与观众的交互性,呈现出多元的艺术面貌。新时代中国画的语言形态及精神意态还体现为本土文化的向心力,发扬中华美学智慧,汲取气韵生动、以形写神、诗性意象等中国画精髓,彰显将本土传统资源进行当代转化的中国式现代性的独特经验,与传统回归的国风、国潮、国韵共同弘扬中国艺术的民族本色。也体现为借鉴世界优秀视觉资源,将各国优秀视觉创造与中国画的心性与意象观照相融合,用中国经验与世界视角展望中国画未来,在全球艺术景观中凸显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精神,为世界美术架上绘画的复兴贡献中国力量。
绘画语言是现实景象及时代精神的转述,新时代的新景象与新时代中国画的精神意态构成一种互文关系,前者作为客观存在是中国画家的生存环境与体验对象,或者说中国画家与新时代的中国社会彼此相依、共生共长。艺术家的心中意象一方面反映着社会现实新景象,一方面又结晶在中国画的笔墨图式所建构的图像世界之中。新时代的中国社会现实、艺术家的心中意象及中国画图式语言三者形成“新象”的统一,新时代中国画由此成为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历史载体。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建设目标。文化自信是对于自身优秀传统的坚定信念,是文化自强的心理基础与精神支撑。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前身—成立于 1954 年的中国民族美术研究所首任所长黄宾虹先生曾提出“浑厚华滋本民族”的文化理念,在 20 世纪上半叶东西方文化相会交流的时代背景下,面对西风强劲的世界艺术格局,黄宾虹先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回溯文化历史源头,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具有永恒价值的精神动力,以“借古开今”的实践方略及“浑厚华滋”的精神观照,将中国山水画的古典形态创造性地转化为现代形态。当今,中国画的发展面临全球化、科技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挑战,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尤显重要。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让传统中国画在新时代阳光雨露中绽放新的生命,这是新时代中国画再出发的图式原点,也是中国画时代新象的精神根源。
2023 年 2 月 ... 展开
展览备注
展览地点:中国工艺美术馆六层
参展画家:
国画院画家
郭怡孮、田黎明、牛克诚、刘万鸣、崔进、赵建成、周石峰、李传真、许俊、满维起、桑火尧、张鸿飞、邓远坡、江宏伟、潘金玲、熊红钢、曹建华、韩学中、潘缨、蔡葵、林若熹、董立军、唐建、王德芳、任清、刘俐蕴、曾三凯、刘波、阴澍雨、王赫赫、宋彦军、李宁、姜满、苏睿、舒光强、韩昊、丁鼎、卢虓、凌晨、刘少宁、王振、尹毅、刘选让、大土三阳、周尊圣、穆家善、刘彦水、徐惠君
历届聘任研究员及特邀画家(按年龄排序)
张道兴、李宝林、张立辰、杜滋龄、姜宝林、杨力舟、王迎春、谢志高、杜大恺、蔡超、程大利、胡永凯、李乃宙、龙瑞、霍春阳、张复兴、何水法、刘巨德、潘公凯、谢天赐、朱道平、唐勇力、苏百钧、戴顺智、许钦松、冯远、孔紫、朱乐耕、刘新华、杨春华、苗再新、胡明哲、赵奇、范扬、蒋威、于水、徐乐乐、薛亮、杜华、孔维克、梁占岩、史国良、马书林、高云、何家英、陈孟昕、赵卫、胡伟、刘进安、杨晓阳、丁杰、李洋、陈钰铭、任惠中、袁武、韩振刚、于光华、周京新、李耀林、陈平、纪连彬、徐里、张江舟、何加林、张谷旻、吴为山、韩子勇、卢禹舜、李翔、殷会利、赵文江、马锋辉、于文江、岳黔山、姚大伍、张捷、尚可、陈湘波、旷小津、贺丹晨、贾广健、莫晓松、魏广君、李晓柱、郑力、范存刚、唐 辉、谭乃麟、杨佴旻、方向、王法、姜永安、陈林、朱尽晖、乔宜男、刘明波、伯揆、韩璐、石峰、徐福山、刘山花、丘挺、林蓝、王平、张见、杨晓刚、赵少俨、王海滨、刘海勇、郑庆余、杨缨、崔景哲、陈散吟 ... 展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