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一年一吨”是付智明艺术创作的具体写照,在这个时间单位与重量单位之间,艺术家用油画材料建构起了它们的链接。在此链接之上,是他在绘画创作中的每时每刻,也正如在展厅中的此时此刻。
在艺术家的工作室中,没有一个固定的工作位置。若干大尺幅的作品环绕而置,人则穿行其中,同时把控着不同画幅之间的构成与差异。由于艺术家创作的手法特性,在每一处油画布的下方,都会在地表上累积出层叠环绕的小“山丘”。那是每一滴不同色彩的颜料,穿越不同系列作品之后,在艺术家脚下的凝结与相遇。
所以你看,他在创作、思考、踱步,抑或在画完某一笔向后退步以得全观之时,均在不断地、有意无意地翻越这些“山丘”。从这些生动的细节之中,折射出艺术家在创作中注重过程性,而非目的性。提起付智明的作品,往往都会使人联想到“重量”以及“厚度”。然而,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名词却是由过程塑造的视觉表征,并非艺术家有意制造的视觉结果。
在那层峦叠嶂的油画布上,大面积块状的油画颜料错落有致地生成、绵延,继而交汇。用铲刀一类的工具作画,当其从画布上掠过,留下的仅是纯粹的体积与色彩,传统的油画笔触、细腻与形式均不复存在。这是艺术家在向传统绘画发出挑战,同时,也试图不断地完善自身艺术语言的过程。当每一块新的颜料被“抛入”画面空间之时,实际上,是艺术家在概念之中做着减法,他试图抹去油画创作的“痕迹”;然而,在视觉上却是“重量”与“厚度”的加法。易言之,画面中的每一“笔”既“遮蔽”了来路,同时,也“解蔽”了进路,在那白驹过隙的刹那间,旋即成为新的来路。与其说他的每一“笔”是“画”,毋宁说那一“笔”是类似于橡皮擦般的清除,但抹除的痕迹又向艺术家展开了全新的“空间”。
在本次展览中,大幅的新近作品遥相呼应。而在这些画作之间,艺术家的工作台并置其中,仿佛试图“复归”画布中的油画颜料。在这样一种对话中,颜料在“持存性”与“工具性”之间的张力被不断拉扯。颜料在画布上是一种“当下上手状态”,它作为身体的延伸和持存;当其在刀刃上时却是一种“现成在手状态”,其具有的工具属性在被思考、被等待之中。然而,这两种状态也随着艺术家制造的“事件”不断反转,成为辩证统一的整体。在这个场域之中,展厅的呈现采用了更具现场感的方式,使“上手”与“在手”的两种叠加状态更加直观。
走在雨中,人们用触觉、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随即判断雨量的大小,这是一种及时的体悟,无需打开各类软件进行分析和信息的处理。在这里,艺术家画作的构成正如“雨水”一般,那种无机、无序的感官在“侵袭”着身体,组成“行走在雨的缝隙”中的具身体验。在这之中,“雨水”的“解蔽”与“遮蔽”、“上手”与“在手”不断交叠生成,使“天空”与“大地”徐徐展开。只不过,这里的“天空”与“大地”并不代表着“澄明”与“混沌”,而是艺术家的“事件”张力横亘其中。“山丘”源于“雨水”,是工作室地板上的涓滴汇聚,是概念减法与视觉加法之间的拉锯与交织,是“上手”与“在手”之间的生成与转换,是画布上高低起伏的质料与内容,也是展览现场中多维感官的景观再现。
艺术家的创作,正是不知疲倦地翻越每一个“山丘”。 ... 展开
展览备注
总策展人:范勃
执行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策展团队
研讨会学术主持:胡斌
学术支持:陈靖莎,陈国辉,冀然
参展艺术家:付智明 ... 展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