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物游心”吴上炜中国画展

8.0

展览时间:

2025-02-25 - 2025-03-25

展览城市:

深圳

展览机构:

深圳大学美术馆

展览地址:

深圳南山区南海大道3688号深圳大学美术馆

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深圳大学的艺术教育者们,凭借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与创新实践,为深圳市的城市文化建设、深圳大学艺术专业教育以及艺术学科的发展贡献了卓越的智慧与努力。特别是美术与设计学院的教师们,通过其作品的影响力和学术贡献,共同构筑了深圳大学在艺术领域的坚实力量。

深圳大学艺术学部美术与设计学院的教师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杰出艺术家和学者,他们分别来自内地知名的高等学府和美术学院。由于各自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艺术修养路径的不同,深圳大学的美术教育与创作呈现出一种多元、开放、包容且互补的对话性态势。来自东北、西北、华中、华南以及江浙等地区的艺术家们,将各自所属地域的绘画语言(包括现代西方绘画语言)、雕塑语言、色彩语言、线条语言以及意象符号,融入到他们的创作理念和作品结构中。他们既师法自然,又师法内心,各展才华,勇于创新,致力于塑造具有个人特色、名家风范和鲜明艺术风格的创作。

为进一步推动专业教师在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方面的多维探索,以深圳大学美术馆为依托。深圳大学艺术学部特意组织了“多维·聚成——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个人作品展暨艺术讲堂”项目,旨在通过个展和学术分享会的形式,展示我院专业教师的最新创作成果。希望专业教师们保持良好的创作状态,以个展方式将作品与大家进行学术交流,充分发挥这一展览平台的学术引领作用,以展览促进创作、以创作带动教学,强调学术研究性和前沿探索性,为学院的艺术教育和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野。

本次展览是“多维·聚成——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个人作品展暨艺术讲堂”系列活动的首次展览,也是吴上炜老师个人艺术生涯的一次精彩呈现。展览共展出100余件作品,以“乘物游心——吴上炜中国画展” 为题,并分为两个版块四个部分:山水版块由“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两个部分组成,花鸟版块由“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两个部分组成。所谓乘物游心来自于庄子在《人间世》中所言:“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意思是顺着万物的自然状态,让心神自在遨游;把一切寄托于不得已,由此涵养内在自我;从而达到“与造物者游”、“游心于物之初”。 依游的境界的不同,人的修炼也可以达到不同的境界。

吴上炜教授的中国画以独特的笔墨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韵味与花鸟画的生动相结合,展现出一幅幅令人陶醉的艺术画卷。他的山水画,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川的壮丽与秀美,展现了自然之美的无穷魅力;而花鸟画则以生动活泼的姿态,传递出生命的活力和自然的和谐。吴教授的作品不仅在技艺上追求卓越,更在思想内涵上蕴含着对自然、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山水画中,他运用细腻的线条和色彩,将山水的气势、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花鸟画中,他通过对花鸟形态的精准把握,传达出对生命的敬畏和赞美。

吴上炜教授早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师承名家,融汇传统与现代,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作为深圳大学的美术教授,不仅是美术教育的引领者,更是一位在国画领域深耕多年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不仅在深圳艺术界具有较大的影响,甚至在广东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此次展览,集中展示了吴教授近年来的创作成果,以国画山水与花鸟画为主,展现了他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感悟。他的画作不仅仅是对景物的写实,更是对自然精神的捕捉与表达。每一幅画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故事,带领观者穿越时空,感受自然的律动与生命的脉动。通过这次展览,我们不仅能欣赏到其艺术的美,更能感受到一位艺术家对自然的深情与热爱。未来,我们期待吴上炜教授在艺术道路上继续探索和创新,为传统国画的发展注入更多新的元素和活力。同时,我们也期待深圳大学美术学院在吴上炜教授等优秀教师的带领下,为培养更多优秀的艺术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此次展览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交流思想的平台,同时也是对艺术学部教学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通过展览,我们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国画艺术的魅力,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此次展览,激发师生们的创作热情,推动学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此次画展,不仅是对吴上炜教授艺术成就的一次展示,更是对国画艺术的一次推广与传承。在此,我们衷心感谢吴教授为本次展览所付出的辛勤努力和无私奉献。同时,也感谢广大师生和艺术爱好者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最后,祝展览取得圆满成功!
深圳大学美术馆馆长
陈向兵
2025年2月16日


乘物游心——吴上炜中国画展
自序
中国的艺术精神,我的理解,其指向大都趋向于心的自由。对自由的追求,是所有人类的共性。人们之所以追求自由,正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掣肘!役于事、役于物、役于心是大多数人的常态,因而庄子追求“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乘与托,是驾御与借助,是遵循与依凭。庄子的伟大,硬是把普通人认为的“障碍”变成一种假借物,为我所用,让心灵得以安顿!这是从哲学的层面来解决人生的问题。
而艺术的原理,与哲理也基本相通。无非是要解决外物与内心的关系,实现心灵的愉悦与自性之怡适。
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借外以养中;张彦远的“境与性会”,是内外相得之道;郭熙的“丘园养素”,是以隐蕴心;苏轼的“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则是通过文化艺术的手段以安抚心灵,已是更进了一步,其所乘托的外物已变为文艺;倪瓒的“聊写胸中逸气”,乃是借笔墨以抒情,进入艺术的陶养——拿起画笔就是其游艺之道;董其昌与黄宾虹式的“行万里路”则是通过趟山涉水,观花赏鸟的方式,打通与物理世界的对接,再借助“读万卷书”经由心灵世界的勾连,实现万里一系和千古一脉的“乘物游心”。正如陶渊明的诗:“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古今的画人文士,虽然是方法有别,而旨归却出奇的一致。
明了此理,执心执物,都是通向心灵自由的障碍!愿借庄公智慧,乘物以游心,化“不得已”为大自在!

吴上炜记于一苇斋上
2025年春节
... 展开
主办单位
深圳大学艺术学部
协办单位
深圳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承办单位
深圳大学美术馆
展览备注
总策划:李象群
展览总监:陈向兵、贺沁洋
策展人:陈向兵
评论
发表你的看法